冷凍科學
By David Ren 任大偉
製冷需求
人類一直想以低溫保存糧食,而人工製冷技術出現至今卻只有短短兩個多世紀。在室溫下儲存的糧食很快就不適合人類食用,所以必須要有更好的保鮮技術。人工製冷可以追溯至19世紀,人們從寒冷地區的河流湖泊鑿下冰塊,收集起來再運送到炎熱的地方。保存食物的冰庫在這段時間才開始普及。後來人工採冰被更好的方法取代,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機械製冷。
冰箱製冷
多數雪櫃都是採用蒸氣壓縮循環製冷,由壓縮機、冷凝器、熱力膨脹閥和蒸發器等部件組成。這類封閉式系統首先是由雅各•帕金斯於1834年發明。利用氣體的壓力和溫度關係,將熱能從雪櫃內部排放到周圍的環境中。按照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式PV=nRT,壓力和體積與溫度成正比。因此,降低壓力就可以讓溫度下降。
製冷劑從熱力膨脹閥排出時,溫度隨壓力可控地快速下降,這就是所謂的「絕熱閃蒸」,不須特意操作。通過壓力較低的蒸發器時,製冷劑在低於沸點的溫度氣化,同時從周圍環境(即是雪櫃的內部) 抽取能量。這蒸發過程帶走熱量,道理就很人體藉揮發汗液降溫一樣。要達到最高效率,製冷劑最好能在沸騰前吸收儘量多的能量,減少沸騰對機器的破壞。這種狀態稱為「飽和蒸氣」。氣化了的製冷劑會被壓縮,壓力和溫度提升,之後流經雪櫃背部的蛇形金屬管,即是冷凝器,排出過量的熱能。高壓高溫的製冷劑液體通過熱力膨脹閥,再次開始循環。要注意的是在氣體膨脹過程中,閥門必須完全與環境隔離,才能做到絕熱膨脹。隨後的冷卻現象稱為「焦耳-湯姆遜效應」,僅適用於真實氣體。
空氣液化
空氣液化的過程與家用雪櫃的操作相類,起初是爲了啤酒泡沫而構思製作液態二氧化碳,最後發展成工業規模,成果之一是用「漢普森•林德」循環器生產液態氮和氧。方法和家居製冷的區別只在於一個關鍵的步驟:將冷卻到最低溫度的氣體作為冷凝器(冰箱背面的金屬管)的製冷劑,周而復始,讓新的空氣可以冷卻到更低的溫度。
製冷技術已帶來無處不在的影響。例如按照實際需要調節製冷量,就可以延長食品的保存和食用期限,運送到遙遠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