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雞的科學
By Michelle Lo 盧慧敏(耀中國際學校)
誰會不喜歡一塊脆脆的炸雞呢?炸雞起源於蘇格蘭,其後在美國南部逐漸發揚;從上世紀開始,炸雞已經進化成為我們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快餐美食。然而,讓你吮指回味的背後,炸雞所涉及的化學可多了。
事實上,炸雞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味道和質感是由不同化學過程所產生的,包括肌肉的部分解離、酶的分解代謝和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
第一個化學過程發生在油炸之前,當我們把雞肉放在鹽水醃制時,鹽水(科學上稱為氯化鈉溶液)中的氯離子(Cl–)會破壞肌絲(muscle filaments;見圖一中的「thin filaments(細肌絲)」和「thick filaments(粗肌絲)」)的緊密排列 [1, 2]。通過與肌絲的結合,帶負電荷的氯離子能夠增加它們之間的靜電排斥力 [2]。肌原纖維(myofibril)其實是由排列緊密而位置固定的肌小節(sarcomere)重複所組成,所以氯離子實際上亦令部分肌小節的結構受到破壞(圖一、二)。沒有了完整和有條理地排列的肌小節,肌肉組織因此能在烹煮前容納更多水分 [2, 3],並在烹煮過程中不能再有效地擠出液體 [1, 3],令雞肉可以鎖住水份,保留肉汁。
圖一 肌原纖維(muscle fibril或myofibril)是由其基本單位 — 肌小節(sarcomere)重複所組成。氯離子透過破壞肌小節緊密排列的結構而起作用。(圖片來源:CFCF)
圖二 肌纖維(muscle fibre或myofibre)是較大的結構,由一束肌原纖維(muscle fibril或myofibril)組成。(圖片來源:CFCF)
醃制後,雞肉會被蘸上由麵粉、香料和酪乳(buttermilk)混合而成的麵糊。酪乳除了能令脆漿黏於雞肉上,它也含有一些酶能消化雞肉中的蛋白質,這使略帶酸性的酪乳能夠進一步軟化肉質 [4]。
最後,雞塊會被浸於大約150 – 190 °C的熱油中。這時,一連串的化學反應 — 美拉德反應 — 也將發生。在這個過程中,熱力會使糖具活性的羰基1 與親核氨基酸反應,最終產生出數百種具有不同顏色和味道的細小化合物 [5]。這個反應因此有助製造出炸雞那金黃色,而且酥香誘人的外殼 — 那不僅令人想大口大口地吃下,其實它還有助防止炸雞吸收過量油份的作用。
然而,除了炸雞本身外,用於油炸後的油其實也產生了化學變化,過程包括水解(hydrolysis)、氧化(oxidation)和聚合(polymerisation)。
水解是指水把化合物中的鍵分解的化學反應。在油炸過程中,水會變成連續的氣泡,從雞肉中不斷逸出。除了在雞塊周圍形成蒸汽屏障把熱油和雞分隔開外,這些氣泡還會破壞油中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s)的酯鍵(ester linkage),產生出較小的酰甘油(acylglycerols)、甘油(glycerol)和遊離脂肪酸分子(free fatty acids)[6]。
這些遊離脂肪酸在之後的氧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當某些遊離脂肪酸(如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與空氣接觸時,它們會氧化成氣味難聞的揮發性化合物,例如酮類(ketones)、烷烴(alkanes)、醛類(aldehydes)、羧酸(carboxylic acids)和烯烴(alkenes)。此外,油鍋中的熱力也會導致脂肪酸聚合,相連的脂肪酸分子會形成不易揮發的極性化合物和聚合物。這些全都會導致油在烹煮過程中變質 [7],變成俗稱的「萬年油」。
因此,如果油沒有被更換,這些化合物就會在油鍋中積聚,使雞肉沾有難聞的油溢味,這就是為什麼快餐店員工必須不停更換炸油機中的油,才可以為客人製造出一塊完美的炸雞。
下次,當你在那最愛的快餐店點炸雞時,不妨花點時間欣賞一下美味炸雞背後的科學知識吧!
1 羰基(carbonyl group)是一個由C=O組成的官能基(functional group)。醛類(RCHO)、酮類(R(C=O)R’)和羧酸(RCOOH)都是含有羰基的化合物。
參考資料
[1] Kenji López-Alt, James. “The Best Southern Fried Chicken.” The Food Lab, Serious Eats, July 2015. https://www.seriouseats.com/2015/07/the-food-lab-best-southern-fried-chicken.html
[2] EDinformatics. “How Does Brining Work?”. EDinformatics, n.d. http://www.edinformatics.com/math_science/science_of_cooking/brining.htm
[3] Kenji López-Alt, James. “The Food Lab: The Truth About Brining Turkey.” The Food Lab, Serious Eats, November 2012. https://www.seriouseats.com/2012/11/the-food-lab-the-truth-about-brining-turkey-thanksgiving.html
[4] Yummy Team. “What Is Buttermilk and Why Do You Need it for Fried Chicken?” Yummy, 9 May 2017. https://www.yummy.ph/lessons/cooking/buttermilk-why-do-you-need-it-for-fried-chicken
[5] Hartings, Matthew. “Maillard Reaction.”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12 December. https://cen.acs.org/articles/89/i47/Maillard-Reaction.html
[6] E. Choe and D.B. Min. “Chemistry of Deep-Fat Frying Oils.”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vol. 72, nr. 5, 200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111/j.1750-3841.2007.00352.x
[7] Reactions. “The chemistry of fried chicken (video).”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BS Digital Studios, 20 July 2017. https://www.acs.org/content/acs/en/pressroom/newsreleases/2017/july/the-chemistry-of-fried-chicken-vid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