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生命科學的人:與科大學子對談
By Daria Zaitseva

Coby NGAI 魏敏儀
理學士(生物化學及細胞生物學)(2025)

Dr. Peiwei (Charles) CHEN 陳培圍博士
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演化生物學)
加州理工學院哲學博士(生物學)(2024)
理學士(生物化學及細胞生物學)(2017)
相片鳴謝:Heather Ainsworth / AP Images for HHMI

Dr. Nathan CHAN 陳卓芬醫生
醫院管理局駐院醫生(腫瘤科)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2016)
理學士(生物學)(2011)

Dr. Brian SIT 薛瀚文博士
香港大學醫科四年級學生
倫敦國王學院及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生物醫學)(2021)
香港大學哲學碩士(生物化學)(2014)
理學士(生物學)(2011)
在職業生涯這個階段你的計劃是甚麼?如果沒有修讀生命科學,你的職業路徑會怎樣不同?
Coby:
我從小學時期就已經對教育充滿熱情,但真正啟發我的是科大這裡一門關於在社區推廣科學的課程。我非常喜歡這門課,因為我認為培育年輕人特別重要。在接下來一年,我會攻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並希望在不久將來成為生物老師。我相信教學能讓我透過培育和啟發年輕人,對社會作出直接而有意義的影響。
Charles:
回顧過去,我覺得自己從不需要為選擇課程而煩惱。然而,記得在第一年末選擇主修時,我曾在數學與經濟學課程和生物學之間掙扎:前者會賺錢,身邊的人認為它是熱門之選;另一方面,生物學更符合我的真實興趣。你也知道香港是個商業社會,在這種環境下,考慮是否應該順應潮流投身到主流職業路徑當中也非常合理。當時我有幸遇到一些好導師,譬如周敬流教授和張曉東教授,他們鼓勵我追求科學研究,因此我成為了國際科研課程的第一屆畢業生。然後一切都非常順利 — 我攻讀了博士學位,完成博士後研究,希望有一天能成為教授。
Nathan:
我在科大的主修是生物學,畢業後報讀了另一個本科課程,那是中大的醫學學位。我現在於醫院管理局擔任駐院醫生,專業是腫瘤學。其實我最初的第一選擇並不是生物學,而是港大的文學士課程,因為我想讀中文系。我無法想像如果我當時入讀了那個課程,現在會踏上一條怎樣的道路。
Brian:
在本科時我探索了神經科學,在碩士時研究了發育生物學,而在博士階段,我將研究方向轉為力生物學(mechanobiology)。畢業後,我有幸加入衛生署協助對抗新冠肺炎。現在我回到校園,一邊修讀醫科課程,一邊參與精神病學研究,夢想一天能成為臨床科學家,將臨床問題帶到實驗室進行研究。科大的生命科學課程為我追尋夢想提供了紮實基礎。如果沒有修讀生物學,我想我會選擇哲學吧。一直發掘問題然後追尋答案的人生也很棒,而且令人振奮。
甚麼啟發你選擇主修生命科學?
Coby:
中學時期我參加了一個叫iGEM的比賽,參賽隊伍透過基因工程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很有趣,因為中學裡每個人都似乎只為了成績而讀書,這個比賽讓我意識到我們可以應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從而改變世界。這是一段有意義且富有成果的經歷。
Charles:
家母是一名醫生,因此在成長過程中,我接觸了很多關於醫學、健康護理和生物學在治療疾病和幫助病人方面的知識。我總覺得自己很自然地被生命科學吸引。在高中時,我的生物科成績很好,而人往往會更喜歡自己擅長的東西。我有幸遇到了一些優秀的教授,他們為我創造了一個照顧周全、具啟發性和正面的環境,讓我體驗科學研究。我在大學二年級取得第一次成功,那是一個小發現。雖然我稱之為「發現」,但它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成果。你知道嗎,當你第一次作出發現的時候,那種滿足感真的在自信心上給予我很大鼓舞,讓我感到自己能做出一些成績。所以為何不試試看?如果你的工作是你所熱愛的,你將會實現你能想到的最佳結果。
Nathan:
在所有科學學科中,我對生物學最感興趣。我覺得數學和物理非常硬核而且嚴謹,生物學與其他科學有一點點不同,而從歷史上看,生物學和地理學也曾經被視為文科,那時它們並不是典型的科學。在某程度上,我同意生物確實有其特別之處。
Brian:
中三時選擇了理科班,從此對細胞內的小宇宙產生無窮興趣。我好奇為何小小的細胞裡竟然可以收藏一整間大工廠,而細胞與細胞之間又怎樣能互相溝通協調,從而支撐整個身體的運作呢?一切都太有趣了,而本人必須承認自己不幸稍欠數學頭腦,所以最後理所當然地選讀生物學。
在科大讀書和畢業後,你對生命科學的看法有著怎樣的改變?
Coby:
在高中的第一年,我們似乎學到許多新知識,多得讓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對生物學好像有點認識。然後升上中五,我才意識到:「哦,天啊,那些其實只是非常基本的概念,而且老師簡化了很多。」例如在遺傳學中,我們一開始只知道三種基因型的組合:「顯性-顯性」、雜合子和「隱性-隱性」。當我上了大學後,才意識到現實情況比想像中還要複雜得多,可說是讀得越深入,越會發現自己有更多不懂的東西。
Charles:
在科大讀書時,我對能直接應用於現實世界的研究特別感興趣。香港很流行建立初創企業,有各式各樣的支援幫助你將想法或基礎研究資金轉化為一些能使初創企業或生物科技公司運轉的項目。
記得在申請研究生時,我對幹細胞特別感興趣,因為這關乎再生的秘密及希望:我們如何能更健康地變老,以及如何治癒那些無藥可治的疾病。可是,我入讀的加州理工學院研究院強項反而在於基礎生物研究,因此我的研究方向作了180度改變,改為進行非常基礎的研究,那些研究有時只是出於純粹的好奇心。基於好奇心的研究並非總是能立即對社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如果你回首過去20到30年,許多重大發現和突破都來自基礎研究。看看那些不斷爬行的奇怪蠕蟲,牠們擁有現在稱為「微小RNA」(microRNA)的細小RNA,能影響基因表達,這發現剛剛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一個於90年代由好奇心驅使的發現,當時沒有人知道它的重要性。因此,儘管我並非直接從事與柏金遜症或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研究,但我認為基礎研究終有一天能徹底改變我們對疾病的認識,並能幫助人們。
Nathan:
我最初想修讀醫科或中文,但我的公開考試成績顯然不允許我讀醫,因此我的第一選擇是文學士課程。我最後在未能入讀該課程的情況下,進入了科大修讀生物學。我頭一兩年的成績不俗,因此我想或許可以嘗試申請醫科課程。於是,我尋求以非聯招方式取得醫學學位的途徑。在科大,我有幸修讀了由洪少俊博士主講的癌症生物學課,最終使我踏上成為腫瘤科醫生之路。
選擇腫瘤科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癌症治療方法不斷出現突破,因此這是一個好消息相對豐富的界別。另一方面,它是一個非常以人為本的專科:你必須具有同理心,因為你的工作就是會見病人和家屬,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對抗頑疾,因此並非純粹施用一下新技術或單純給他們藥物。
Brian:
中學時我只對微觀的細胞生物學感興趣,進入科大後才發現生態學也很吸引。當年讀到生態學的競爭學說,相關概念到今天依然印象深刻,我亦發現人類世界的大小紛爭也幾乎能以當中原理解釋。此外,在我入讀科大時恰逢基因編輯時代的開始,能浸沉於生機勃勃而且充滿突破的科學世界實在是一段美好經歷。
想為一些關於生命科學系的刻板印象澄清嗎?
Coby:
我家人、親戚和朋友都對我的主修有嚴重誤解。他們大概受到電影中科學家意外釋出致命病毒等情節影響,總覺得我會在穿著全套防護裝備下進行亡命實驗,但事實並非如此。然而,當我告訴朋友我在處理大腸桿菌時,他們往往會聯想到腸胃感染。其實大腸桿菌也有不同菌株,而我們處理的菌株是無害的。有些菌株甚至是益生菌,對人體有益。無論如何,螢幕上那種危險實驗也許存在,但它們都在嚴格規管下進行。
Charles:
一個常見的刻板印象是許多人認為生物學或生命科學是死記硬背的科目。我有許多讀數學、商科或工程的朋友討厭學習生物,因為他們不想背誦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事實。然而你一踏入生物學或生命科學的世界,就會意識到一切皆有理可循。唯一的挑戰只在於記住術語,衝破了「反應」初期的「能量障礙」就好。
Nathan:
很多人認為懂得生物學就多多少少等於懂得一切。通常朋友會問我他們看見的花朵,或是他們奇怪的夢,在我進入醫學院後也是如此。他們問我樹的名稱,只因我最初在大學是讀生物的。我一律回答:「不,我並不知道所有樹和花的名稱。」這是一個棘手的誤解,外人總覺得我們所有人都擅長分類學和生態學,但我並不認為背誦是生物學中重要的一環,反而更多是分析事情。
Brian:
不知道大家會否有「讀生命科學就只能從事相關工作」的既定概念,回看從前有幸遇見最終進入各行各業的同學。他們有些繼續從事研究,留在學術界或生物醫學工程相關範疇,也有些透過進修加入醫療行業。此外亦有同學進入金融或顧問公司,甚至轉行成為大律師和飛機師。個人認為學習科學最大的得著是培養邏輯思維與解難能力,能好好運用這些能力的人,在任何崗位也能發光發熱。
你有甚麼建議給予考慮修讀生命科學的高中生?
Coby:
了解自己是否喜歡某事物的唯一方法是親身體驗。科大在這方面相當不錯,例如他們會為高中生開辦夏季課程。如果我是青少年,我會想聽聽教授講課,了解一下如果我讀生命科學的話日常上課會是怎樣的。科大iGEM團隊也為高中生舉辦工作坊。如果你有興趣,請追蹤我們的社交媒體以獲取更多資訊!
Charles:
從高中畢業或在科大讀書時,我也試過從前輩那裡獲取一些建議,但並沒有真正聽進去。因此,我也不確定年輕人會否聽我的建議,但我想鼓勵同學追隨自己喜愛的方向。如果你熱愛工程,那就去吧。也許其他人看不到生物學的樂趣,但如果你找到了,那就去讀生物。在成長路上或上大學前後,周圍會有很多聲音,它們來自你父母、周圍的人、新聞、媒體,它們都有不同意見。然而,你必須開拓自己的道路,畢竟這是你的人生,對吧?沒有人能代替你過生活。
世上有太多事情需要擔心:你擔心成績,擔心是否找到工作,擔心人生的下一步。當要擔心的事情太多,你真的很難去享受並做你喜歡的事情。我聽過一句頗有智慧的說話:如果一件事在未來三年都不需要你操心,那不要花超過三秒鐘去擔心它。你今天可能為一場考試而憂慮,但以未來三年計,那場考試可能無礙大局,對嗎?所以不要擔心,在大格局下沒有必要為小事情擔憂,因此儘管放鬆享受人生,努力為其添上樂趣。
Nathan:
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我所說的「開放心態」是指如果你承諾做某件事情,那就必須完成它。如果你像我一樣不幸,落入了你的第二、第三或第四選擇,那些仍是你的選擇,你親手將它們放進你的第二、第三或第四選擇,不是沒有原因的,因此它們不僅僅是你的「水泡」。你必須保持堅定,在入學之後,再次回想為甚麼你選擇修讀這一科,以及為甚麼你想進入你的第一選擇。然後你可以思考:我是否有機會回到我的第一選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換個角度看待事物,接納這條不同的道路。修讀生物並不是我的第一選擇〔而是醫學和中文〕,但我仍珍惜我的本科經歷,因為那無疑在現時職業和生活上幫助了我。即使事情不如預期發展,你仍可以不期而遇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Brian:
如果你喜歡不分晝夜思考各種問題,在喜愛的事情上很享受「終於又搞懂多一點點」的感覺,而且喜歡親手把玩各種昂貴大型儀器的話,請一定要選讀理學!如果你喜歡生物世界,請務必選擇生命科學!你一定每天都會被喜樂和滿足感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