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宿敵對決:特斯拉大戰愛迪生

By Aastha Shreeharsh

 

科學史冊上記載著各種多姿多彩的偉人、發現和發明,然而沒有甚麼像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和湯馬士.愛迪生(Thomas Edison)這對知名宿敵之間的較量一樣能引發激烈的辯論和爭議。從流行處境喜劇《囧男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到漫畫《The Oatmeal》中的詼諧描繪,以及經典饒舌爭霸戰(Epic Rap Battles of History)等YouTube頻道的影片,「特斯拉大戰愛迪生」的故事已成為流行文化中的一個經典戲碼。正如這些媒體所反映的那樣,許多人將特斯拉譽為寂寂無名的天才,相信他更勝其師父愛迪生;與此同時,曾被同時代的人、媒體,甚至我們歷史教科書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發明家之一的愛迪生,現在卻被許多人蔑視為一個過譽的庸才。雖說如此,特斯拉的忠實粉絲未必想聽到的是(或是對愛迪生粉絲來說值得高興的是),現實中二人關係似乎比傳聞中虛構的對立來得複雜。

 

1884年,當時28歲的塞爾維亞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來到紐約,受聘於愛迪生的公司 [1]。愛迪生比他大九歲,當時已因發明了一種新型電報取得成功,又創立了愛迪生照明公司進一步改良自己發明的電燈。特斯拉則在剛入職的職位中協助愛迪生安裝設備、修理發電機和設計新機器。愛迪生的系統採用當時的國家標準,依靠直流電運作,而愛迪生本身亦透過許多直流電照明系統的專利權(註一)獲取利潤 [1, 2]。然而,特斯拉看到利用交流電的潛力,因此在一年後辭去工作,成立了使用交流電的電力公司,亦為「特斯拉大戰愛迪生」的故事寫上序幕。

 

電流是「電」的流動,更準確地說,是電子或正離子等帶電粒子的流動。正如字面上的意思,直流電是單向流動的,而交流電則會在一秒內不斷改變方向。那麼,愛迪生和特斯拉為甚麼喜歡使用不同的電流系統呢?

 

在城市中長距離傳輸電力的主要挑戰是克服功率損耗。功率損耗可以用公式P = I2R 表示(當中PIR分別為功率損耗、電流和電纜的電阻),因此電能應先被轉換成高電壓、低電流的形態來進行傳輸以減少功率損耗。雖然直流電在當時的美國被廣泛使用,但要從發電廠的低電壓轉為較高的電壓非常具挑戰性,需要在靠近用戶一端興建大量小型發電站。特斯拉的交流電系統正正利用交流電的特性解決了這個難題:不斷改變的電流方向和誘導磁場使電壓能在變壓器中透過電磁感應的原理輕鬆升降,帶來的高效傳輸使用戶可在距離發電廠數以哩計的家中享用電力 [1]。恰如主流論調所認為的一樣,愛迪生作為既得利益者,似乎就有了合理動機發起一輪誹謗攻勢,以卑鄙手段抹黑特斯拉的系統。

 

著名的「電流大戰」確實就這樣發生,但特斯拉與愛迪生之間的競爭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史詩式,二人也沒有在個人層面上交鋒。首先,「電流大戰」發生於特斯拉的專利被喬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收購之後 [1],因此推廣交流電系統以抗衡愛迪生的是威斯汀豪斯,而不是特斯拉。其次,無論是愛迪生或威斯汀豪斯都曾試圖抹黑對方的系統並宣傳自己的系統,但愛迪生在僅僅幾年就宣告敗北。1893年,威斯汀豪斯投得為世界博覽會提供電力的標書 [1];到1896年,由愛迪生共同創立的領頭公司通用電氣改用交流電,為交流電成為美國主要電力系統埋下伏線 [1]。同時,特斯拉很快就改為研究其他新發明了 [1]。「電流大戰」基本上只是一場商業糾紛。

 

那麼「特斯拉是好人,愛迪生是反派」的想法是如何興起的呢?這可能與愛迪生抹黑特斯拉系統的招數有關。為了證明交流電比直流電更危險,愛迪生的西奧蘭治實驗室(West Orange Laboratory)進行了關於電刑的研究 [3, 4],過程中處決了各種「沒有人想收養」的動物,例如狗、小牛和一匹馬 [4]。儘管「交流電對直流電」一戰於1903年在美國基本上大局已定,但愛迪生卻在此時與公開處決馬戲團大象Topsy一事扯上關係 [1, 3, 4],當中大象因殺害一名男子,以及被馬戲團認定為無法控制,因而被判處極刑(但其實Topsy每次攻擊人類前均遭受虐待 [3, 4])。這次殘酷對待動物的行為不但未能證明交流電比較危險(事實上兩者也可以很危險!),更令人痛心疾首,以現今標準來看這件事可謂將愛迪生的形象毀於一旦,儘管其支持者會辯稱愛迪生的研究為Topsy提供了比絞刑更人道的處決方式,而愛迪生亦可能沒有親身參與事件 [3, 4]。

 

愛迪生和特斯拉在工作風格上也有所不同。愛迪生以擅於將想法轉化成專利權和應對傳媒的手腕聞名,是個不折不扣的生意人。他也是一位純經驗主義者,靠無止境地不斷嘗試和進行實驗來尋求突破,反之特斯拉作為理論主義者很可能會採取截然不同的策略 [5]。另一方面,雖然特斯拉作為商人並不像現代科技宅所說的那麼糟糕,但他也沒有像愛迪生那樣側重商業考慮,因此能構想出像無線傳輸這些具烏托邦色彩的概念,以獨特的遠見向世人展現科技在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1]。

 

在現今的資本主義文化中,矽谷所追求的足智多謀、高效和嶄新概念才是推動世界運轉的原動力。從《囧男大爆炸》等節目中可以看到現今知識分子對「書呆子」這些本為貶意的稱號毫不在乎;他們一方面抗拒人們拿愛迪生和自己比較,另一方面渴望擁有特斯拉的特質,這些都反映現代價值觀的轉變。然而,我們都不能否認這兩位科學家的貢獻對科學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除了改變科學的過去和現在,影響力還會持續至未來。很多時候,現實並不像人們所想的那樣戲劇化。特斯拉與愛迪生對決的真相提醒了我們名利是短暫的,人們對歷史的記憶也是如此 —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應盲目地將歷史人物神話化或妖魔化,而他們終究也是人。


1 專利:授予發明者獨家權利在一定時間內(通常從提交申請一天起計的20年)製造、使用和銷售該發明的法律文件。愛迪生一生中擁有過高達1,093項專利 [2]。


參考資料

[1] Edwards, P. (2015, Jul 21). Tesla vs. Edison — and what the never-ending battle says about us. Vox. https://www.vox.com/2015/7/21/8951761/tesla-edison

[2] Library of Congress. (n.d.). Life of Thomas Alva Edison. https://www.loc.gov/collections/edison-company-motion-pictures-and-sound-recordings/articles-and-essays/biography/life-of-thomas-alva-edison/#:~:text=In%20his%2084%20years%2C%20he,his%20inventions%20to%20the%20public.

[3]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n.d.). Myth Buster-Topsy the Elephant. https://edison.rutgers.edu/life-of-edison/essaying-edison/essay/myth-buster-topsy-the-elephant

[4] Eschner, K. (2017, January 4). Topsy the Elephant Was a Victim of Her Captors, Not Thomas Edison. Smithsonian Magazine.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topsy-elephant-was-victim-her-captors-not-really-thomas-edison-180961611/

[5] Tesla Says Edison Was An Empiricist. (1931, October 19).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teslauniverse.com/nikola-tesla/articles/tesla-says-edison-was-empiricist